可持续性东莞园林景观工程设计的核心逻辑是 “与自然共生”—— 从尊重场地本底出发,通过生态技术(水循环、乡土植物)、低碳材料、功能适配等手段,在满足美学与使用需求的同时,将景观对环境的负荷降至较低,并让其在长期运营中自我调节、持续进化。

一、尊重场地自然基底,减少生态干预
可持续设计的前提是 “最小干预”,通过保护和利用场地原有自然要素,降低人工改造对生态系统的破坏。
地形与植被保护:保留场地内的原生植被(尤其是古树、乡土植物群落)、自然水系(溪流、湿地)和地形肌理,避免大规模开挖或填垫。例如:在山地景观设计中,沿原有等高线布局道路和场地,减少土方工程;将场地内的杂树改造为 “野趣景观”,而非全部砍伐重植。
土壤保护与改良:施工中避免压实表土(可铺设临时步道减少碾压),对受损土壤采用 “生物改良法”(如种植豆科植物固氮、添加腐殖质提升肥力),而非依赖化学肥料。
生物多样性维护:保留场地内的 “生态孤岛”(如荒地、树洞)作为小型野生动物栖息地;设计 “昆虫旅馆”(由枯枝、竹管堆砌)、鸟类饮水点,构建微型生态链。
二、构建水循环系统,实现水资源可持续
通过 “源头控制、过程净化、循环利用” 的设计策略,减少对市政供水的依赖,同时解决场地内涝问题。
海绵设施集成:
利用下凹式绿地、植草沟、雨水花园等 “绿色设施”,承接并净化屋面、铺装的雨水,就地渗透或存储。例如:公园停车场采用透水铺装(透水砖、植草砖),雨水通过铺装缝隙渗入地下,减少径流;
结合场地地形设计 “多级蓄水系统”:将汇水区域的雨水引入沉淀池(去除泥沙),再流入景观水池(作为补充水源),多余雨水通过溢流口接入市政雨水管网。
水资源循环利用:收集景观水体的溢流水、养护废水,经简单过滤(如砂滤、水生植物净化)后用于灌溉或道路清扫;采用滴灌、喷灌(雾化喷头减少蒸发)等节水灌溉方式,配合土壤湿度传感器实现智能控水。
三、植物配置:乡土化、低维护与生态功能优先
植物是景观可持续性的核心载体,需兼顾适生性、生态价值与养护成本。
优先选择乡土植物:乡土植物适应本地气候、土壤,无需过多人工干预(如北方用国槐、白蜡替代需频繁修剪的外来树种;南方用芒草、狼尾草打造低维护草本景观),同时能为本地昆虫、鸟类提供食物来源。
构建 “近自然植物群落”: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分层结构(乔木 - 灌木 - 地被 - 藤本),减少单一物种种植(避免病虫害爆发)。例如:林下种植耐阴地被(如麦冬、玉簪),形成 “自循环” 植物群落,降低除草、施肥频率。
控制 “入侵物种”:避免引入生态适应性过强的外来物种(如加拿大一枝黄花),选择兼具观赏性与生态安全性的品种(如用本土鸢尾替代外来水生植物)。
四、材料选择:低碳、再生与本地化
通过材料的可持续选择,减少生产、运输环节的碳排放,并延长景观寿命。
优先使用本地材料:选择产地距项目 50 公里内的石材、木材等,降低运输能耗。例如:北方用本地花岗岩做铺装,南方用竹材(速生、可再生)做小品。
推广再生与循环材料:
结构材料:用再生混凝土预制块砌筑景墙,用废钢材焊接景观雕塑;
铺装材料:用再生塑料制成的透水砖,或破碎的旧陶瓷片拼花铺装;
辅助材料:用废旧轮胎改造花箱,用秸秆压制板替代复合木板(减少甲醛释放)。
选择耐久性材料:避免使用易损耗、需频繁更换的材料(如普通木材易腐烂,可替换为经过防腐处理的本土硬木或竹钢),降低后期维护的材料消耗。
五、节能与能源循环利用
通过技术手段减少景观运营中的能源消耗,甚至实现 “能源自给”。
照明系统节能:
优先利用自然光:通过植物配置(如疏林草地)保证夜间活动区的月光照明,减少人工照明需求;
采用低能耗设备:用 LED 灯具替代传统钠灯(节能 70% 以上),结合太阳能板供电(尤其适用于偏远区域的步道灯、指示牌),并设置光感开关(天黑自动亮灯)。
功能设施节能:休憩亭、管理用房等建筑采用被动式设计(如屋顶覆土隔热、侧窗通风),减少空调使用;景观小品(如喷泉)采用变频水泵,根据时段调节功率。
六、兼顾社会可持续性:功能长效与社区参与
可持续景观需满足长期的社会需求,避免 “重建设、轻使用” 的浪费。
功能复合化设计:让景观空间适应多元需求,延长使用频率。例如:社区中心草坪既作为日常休憩区,又可通过临时围合转化为市集、小型演出场地;雨水花园平时是观赏景观,雨季则承担蓄洪功能。
预留 “弹性空间”:避免过度设计,保留部分未明确功能的 “留白区域”(如闲置地块暂作为野花地,未来可根据社区需求改造为儿童区),减少后期重建成本。
鼓励社区参与维护:通过 “认养计划”(居民认养树木、花坛)、志愿者除草活动等,降低专业养护压力,同时增强居民对景观的归属感(如新加坡组屋区的 “社区花园” 模式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