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东莞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中体现可持续性原则,核心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、全生命周期成本的优化,实现景观的生态价值、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长期平衡。

一、尊重场地自然基底,减少生态干预
可持续设计的前提是 “最小干预”,即充分利用场地原有自然条件,避免大规模改造对生态系统的破坏。
保留与再利用:先保留场地内的原生植被(尤其是古树、乡土树种)、自然水系、地形地貌等。例如:将场地内的闲置石块改造成景观置石,利用原有河道打造生态驳岸,减少土方开挖与外运;对场地内的废弃建筑材料(如旧砖、木材)进行翻新,用于铺装或小品设计,降低新材料消耗。
顺应自然规律:根据场地的光照、风向、降水等气候特征规划布局。比如:在向阳处种植喜光植物,背阴处布置休憩空间;利用自然坡度设计雨水汇水路径,避免人工硬化导致的地表径流;结合主导风向设置通风廊道,提升场地微气候舒适度。
二、构建生态循环系统,实现资源高效利用
通过设计促进水、土壤、能源等资源的循环利用,减少对外界资源的依赖。
水资源可持续管理
采用 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 的雨水管理策略:设置雨水花园、植草沟、下凹式绿地等,收集地表雨水并渗透回地下,补充地下水;利用蓄水池储存雨水,用于植物灌溉或水景补充,减少自来水消耗。
水景设计采用生态净化系统:小型水景可通过水生植物(如菖蒲、芦苇)、微生物、砾石层构建自然净化循环,替代传统的化学净化方式,降低对水体的污染。
土壤保护与改良
避免大规模场地平整导致的土壤侵蚀,对坡度较大的区域采用植被固坡(如种植匍匐灌木、草本植物)或生态挡土墙(用石块、植被袋堆砌,兼顾稳定性与透气性)。
针对贫瘠或污染土壤,通过添加有机肥、生物炭等进行改良,或采用耐盐碱、耐贫瘠的乡土植物品种,减少对人工土壤改良的依赖。
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
照明系统优先选用太阳能路灯、庭院灯,结合光感传感器实现自动启闭,降低电力消耗;景观小品(如凉亭、指示牌)可采用光伏板供电,满足基础用电需求。
利用自然能源优化景观功能:例如,在场地制高点设置风车雕塑(兼具观赏性与风力发电功能),或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(如高大乔木遮挡夏季强光)减少周边建筑的空调能耗。
三、植物配置:乡土化、多样化与低维护
植物是园林景观的核心元素,其选择与配置直接影响生态可持续性。
优先选用乡土植物:乡土植物适应本地气候、土壤条件,无需过多人工灌溉、施肥或病虫害防治,能降低养护成本;同时,乡土植物是本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可为鸟类、昆虫等提供栖息地,维护生物多样性。例如:北方地区选用国槐、丁香,南方地区选用香樟、簕杜鹃。
构建多样化植物群落: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,搭配乔木、灌木、地被、藤本植物形成复合群落,提高景观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(如减少单一物种病虫害的扩散风险)。例如:上层以落叶乔木提供遮荫,中层以常绿灌木增加季相变化,下层以耐阴地被覆盖地表,减少土壤裸露和杂草生长。
选择低维护品种:避免选用需要频繁修剪、大量浇水或特殊养护的植物(如草坪需定期修剪、灌溉,可部分替换为耐旱的地被植物如麦冬、佛甲草);控制外来入侵物种的使用,防止其挤占乡土植物的生存空间。
四、材料选择:环保、可再生与本地化
景观硬质材料(铺装、小品、构筑物)的选择需兼顾环保性、耐久性与全生命周期成本。
选用环保再生材料:铺装可采用透水砖(利用工业废料如粉煤灰、矿渣制作)、再生混凝土、木塑复合材料(回收塑料与木材纤维混合,兼具木材质感与耐腐性);景墙、座椅等小品可使用回收钢材、旧石材,通过设计赋予其新的功能与美学价值。
优先本地化材料: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,例如:就近选用本地石材(如花岗岩、砂岩)作为铺装或置石,利用本地竹材、藤条制作景观小品,既降低成本,又能体现地域特色。
强调材料的耐久性与可循环性:避免使用易损耗、难降解的材料(如一次性塑料装饰),选择可重复利用或后期易回收的材料(如模块化铺装地砖,损坏后可单独更换,无需整体翻新)。
五、考虑全生命周期:从设计到后期养护的可持续性
可持续设计需延伸至景观的运营与维护阶段,降低长期管理成本。
简化养护流程:例如,将大面积草坪改为自衍式花境(由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生长,无需频繁修剪),水景采用生态净化系统减少人工清理频率,植物配置避免过于复杂的造型(减少修剪工作量)。
预留生态监测与调整空间:在设计中纳入生态监测节点(如土壤湿度传感器、水质监测仪),便于后期根据生态变化调整管理策略;保留一定的 “弹性空间”(如预留地块作为未来植物自然演替区域),允许景观随时间自然生长,减少人工干预。
融入科普教育功能:通过解说牌、互动装置(如雨水循环演示模型)向公众展示可持续设计理念(如 “为什么我们用乡土植物?”“雨水花园如何工作?”),提升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,同时降低后期管理中的人为破坏风险。